上千万心衰患者延续生命有望
我国首个国产“人工心脏”项目研制取得新突破。记者13日从项目负责方之一的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了解到,作为我国第一个可植入的、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磁液双悬浮血泵“火箭心”,目前已经进入批量生产的动物实验期。预计5年内,血泵将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并向系统的商业化生产迈进,应用于医疗临床后将为我国1600万心衰患者带来希望。
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说,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主要是观察血泵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生物相容性以及对动物身体的影响情况,下一步将开展生物医学和工程学检测。完成至少6批次的动物实验后,即可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而且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有1600多万心衰患者。”刘晓程说,目前对于心衰的治疗,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机械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死亡率并没有显著降低。瓣膜置换或修复等外科治疗可以改善瓣膜的情况,但是在大多数病例中,并不能阻止患者病情的发展。心脏移植由于供体匮乏,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大量心衰病人在等待心脏移植中死亡。
心室辅助装置是全世界公认的各类终末期心衰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我国至今尚无商品化的国产心脏辅助装置供临床应用。国外虽有商品化的心室辅助装置,但一套装置价格高达百余万元人民币,令国内病人望“泵”兴叹。
“研发团队将继续优化血泵性能、丰富血泵类型、降低生产成本,早日使国际先进水平的心室辅助装置以低廉的价格应用于医疗临床。”刘晓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