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发布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湖南首例小肠移植手术成功 29岁小伙子已过排异期

[日期:2011-01-04]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记者 刘少龙 通讯员 李一宁 王建新 [字体: ]

  红网长沙1月4日讯,湘雅二医院2010年12月1日成功实施一例小肠移植手术。

    今日(4日),患者经过了排异期,已在顺利康复,肠道功能已恢复。移植成功,也表明湘雅二院的腹部器官移植技术已覆盖腹内所有维系生命的必需器官(肝、胰、肾、小肠)。
  
  29岁的段先生,因绞榨坏死性肠梗阻进行小肠全切后,术后反复腹泻,于2010年11月19日到湘雅二医院住院,入院后,段先生被诊断因小肠广泛切除而引起的短肠综合征。经多学科会诊,专家们认为,最佳的方式是进行小肠移植。
  
  小肠移植属于腹内空腔脏器移植,由于其与食物直接接触,并富含淋巴组织,其移植术后感染及排异的可能性均大于腹内实体器官移植(肝、胰、肾),而且感染或排异造成的肠坏死、穿孔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这也是小肠移植滞后于腹内其它器官移植的原因。
  
  12月1日,段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在湘雅二医院齐海智教授的主持下,麻醉小组认真、细致地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平稳,手术室护士长紧密配合,贺志军教授主刀对供体小肠进行细致修整,在确认供体质量良好后,手术小组细致分离患者腹内粘连,患者残留小肠15cm,术中植入小肠300cm,随着血管成功吻合对接、开放,患者小肠迅速恢复红润及蠕动,立即对患者的肠道进行吻合。手术进行了5个多小时。
  
  术后10天患者出现腹泻、低烧,治疗小组迅速进小肠镜检及组织快速活检确诊为小肠急性排异,经激素冲击治疗,排异得以控制。现患者已平稳地度过急性排斥关和感染关,恢复肠道营养,小肠功能平稳恢复,可近日出院。
  
  专家说,手术中对供体小肠的灌注、修整,术中小肠的良好恢复,以及术后排异及感染的快速、准确监测及鉴别等技术环节致关重要。由于其技术环节的复杂及术后风险,目前世界单纯小肠移植数目约600例,我国已完成的单纯小肠移植数目不到10例。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湘雅二院的腹部器官移植已完成实体器官移植向空腔脏器移植的技术跨越。



推荐 打印 | 录入:秋日的丝雨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