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厂和城墙位置图
1982年3月,在位于西安市莲湖区丰禾路的西安电瓶车制造厂大门内,管理员侯长宗在修理下水管道时,挖出了一通石碑,确认为唐碑后上缴西安文物征集处,存放在小雁塔内的一个小院内,2000年移交西安市文物考古所。这就是《大唐弘福寺故上座首律师高德颂碑》,该碑由许敬宗撰文,郭广立书,唐显庆元年十二月八日立碑,是研究唐代佛教的重要史料,也印证了弘福寺在修德坊西北隅的历史记载,使唐弘福寺再一次引起了世人关注。 - 唐长安弘福寺是玄奘三藏法师的首个译经场,从而奠定了弘福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寺内有寺僧怀仁集王羲之字的唐太宗《圣教序》及唐高宗《述圣记》的石碑,现收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文是和尚怀仁收集王字摹刻而成。是研究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碑刻。此碑不仅为唐人所重,也是现代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物。 - 据史书记载,碑的另一面曾镌刻有贺兰敏之书写的《金刚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贺兰敏之即武敏之,其人“年少色美”,是武则天的外甥、韩国夫人武顺的儿子,魏国夫人贺兰敏月的哥哥,袭爵周国公。虽为皇亲国戚,但品行不端。据《旧唐书-武承嗣传》记载,武敏之私通外祖母、强奸太子未婚妻,因“逼污”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被发配雷州(海南岛),行至韶州(韶关)用马缰自缢而死。把他书写的《金刚经》镌刻在唐太宗《圣教序》的石碑上,肯定是不合适的,推测在唐代武敏之获罪后就已被磨去了。 - 西安碑林收藏的另一通弘福寺碑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出土于明万历年间,因出土时缺少上半部,故称《半截碑》,也称《镇国大将军吴文碑》,也是集王羲之字,徐思忠刻字,立于唐开元九年。 - 《大唐弘福寺上座首律师高德颂碑》的出土地,是在唐长安弘福寺的遗址范围内。《唐两京城坊考》中记载:“修德坊 西北隅,兴福寺。贞观八年,太宗为穆皇后追福,立弘福寺。神龙元年改兴福寺。”弘福寺遗址的地理位置也是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关注点,因为西安城是唐城还是明城还在争论之中,是否在明代北扩、东扩还有没有搞清楚。 - 现在的西安城墙建于何时有两种说法,一是唐末韩建筑长安“新城 ”;二是明初拓建。 - 据《长安志图》记载:“新城,唐天佑元年,匡国节度使韩建筑。时朱全忠迁昭宗于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庐舍,长安遂墟。建遂去宫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即皇城也。”这就是现西安城的前身。 - 现在主流的意见认为西安城墙是明代所筑,主要依据是《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其卷十八中记载如下:“陕西城池已役军士开拓东大城五百三十二丈,南接旧城四百三十六丈,今欲再拓北大城一千一百五十七丈七尺,而军力不足。西安之民耕获已毕,乞令助筑为便。”也就是说在明代,西安城墙又向东和北进行了拓建,因而应该是明城墙。 - 西安城墙是唐城墙、还是明城墙的争论,主要的分歧点就是西安城墙在明代是否向东、向北拓建。提出这样的质疑也是有依据的。清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卷四中就记载有“按:宋城,即天佑元年韩建所筑,今城因之。”明确记载了从宋至清,长安城墙没有变化,仍是唐天佑元年韩建所筑的唐城墙。 - 《咸宁县志》卷四中记载“则天佑筑城时已越皇城而东,与今城无异。” 认为在唐末筑新城时就已经在皇城的基础上向东拓展了。资圣寺的位置也对唐末东城墙向东扩提供了支持。 - 也有学者对明代拓城长度数据进行了换算,其长度和现城墙长度相符。因而将“拓”理解为“拓展”是不合理的,理解为“拓筑”则与现东、北城墙相符。也就是说在明代并没有将东、北城墙移位拓建,只是在原址上进行了拓宽加固而已。 -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由于弘福寺地处修德坊西北隅,位置紧邻唐皇城并和皇城北城墙齐平。这次唐碑的出土地点,也是在修德坊的范围之内。弘福寺遗址的位置是证明西安城墙没有向北拓展的重要证据。 张一冰 2018-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