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杀手,且有全球蔓延的严峻状态,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患糖尿病人数迅速飙升的原因是什么?谁会是下一个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是什么?与糖尿病的斗争中的您有着什么疑惑?6月21号,本报与市中心医院联合举办的健康大讲堂——糖尿病的防治及控制专题讲座,我市著名糖尿病专家、江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内分泌科科主任,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临床兼职教授林健才对前来听课的300余位市民说,目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有10%患有糖尿病,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当中有60%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糖尿病。他说,对付糖尿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是控制好血糖。
林教授讲完课后,还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温志刚,营养副主任医师毛汉一起解答听课人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中心医院和本报还给听众送了价值1万多元的礼品。
文/本报记者 吴耸 图/潘小军
讲座篇
70%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
林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高血糖的原因包括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其中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根本病因。
我国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目前患DM病人至少2600万。而目前确诊的糖尿病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IGT、IFG和未诊断的糖尿病人群。我国约70%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
林教授说,我国糖尿病患者有6个特点:
1、患病率高、增长快: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幅惊人!2002年发病率仅2.6%,2007年部分大城市达到8%。每天有2767名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2、单纯餐后高血糖比例高:我国单纯餐后高血糖占49%,单纯空腹高血糖占12%,两者均高占39%。单纯检测空腹血糖,漏诊约80%新诊断糖尿病,漏诊约70%糖尿病前期个体。
3、老年患者多:2006年超过60岁的人数占总人口11%。而老年糖尿病特点是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见。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较正常糖耐量人群均有显著性增加。糖尿病合并肾损害多见。
4、分型特点:2型糖尿病占93.7%,1型糖尿病占5.6%,其它类型糖尿病占0.7%。
5、分布特点:经济发达程度和个人年收入高低与糖尿病患病率密切相关,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患病率显著高于欠发达地区。
6、年轻化趋势: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70%死于心血管疾病
林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如果糖尿病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将不再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难题。
高血糖对心血管病患者造成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70%死于心血管疾病。在危险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我国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约3/4合并糖代谢异常。随着血糖的上升,冠心病、脑梗死、周围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降低HbA1C与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密切相关,HbA1C每降低1%,截肢或致命性外周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3%,微血管并发症,如肾病和失明风险降低37%,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降低21%,心脏病风险降低14%,卒中风险降低12%。
甚至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两者的累积生存率相等。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心血管病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越长,生存率越低。目前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炎症性疾病。高血糖可导致炎症反应,尤其是餐后高血糖-血糖波动(漂移)与心血管疾病有很强的相关性。
当前的糖尿病治疗没有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中的死亡率加倍。2型糖尿病医疗费用80%以上用于并发症治疗。新诊断的病人许多已合并慢性并发症,且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并发症前来就诊。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其死亡率位于各种疾病的前列。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措施是:
1、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肥胖、戒烟限酒等。
2、在重点、高危人群中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包括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肥胖BMI≥28、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儿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静坐生活方式等),一旦发现有糖调节受损,应及早实行干预。筛查方法推荐OGTT(只测空腹血糖漏诊可能达70%)。
3、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建议IGT、IFG患者减轻体重和增加运动,同时密切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治疗。具体目标是:①使肥胖者BMI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减少5~10%;②至少减少每曰总热量400~500kcal;③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④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
4、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IGT患者,仅靠生活方式干预往往不能达到100%预防2型糖尿病的目的,可考虑药物干预。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罗格列酮和减肥药奥和司他都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危险性。
二级预防:对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2型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关键是:尽早和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纠正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三级预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综合治疗,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加重和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有效治疗,期望使早期慢性并发症有可能发生逆转。
糖尿病的管理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OGTT中PPG≥11.1mmol/l。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证实。
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2、血糖监测:2007ADA糖尿病治疗建议血糖控制的评估方法包括:SMBG(自我规律监测血糖)和HbA1C。SMBG是糖尿病有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HbA1C还是判断是否调整治疗方案的标准。HbA1C还可用以判断SMBG的监测结果是否准确及频度是否合适。建议指出:每3月监测一次HbA1c直至HbA1c
3、控制目标:HbA1C的控制目标为
4、治疗手段: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2型糖尿病联合降糖手段包括: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和胰岛素。建议指出如果在诊断后3个月内患者血糖未达标,应在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其他类药物,甚至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
相关链接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民间食疗方
(一)、苦瓜:苦瓜有清暑解热,明目解毒之功效,常食用之有明显降血糖作用。鲜苦瓜做菜,每餐50~100克,每日2~3次;或苦瓜制成干粉剂,每次7~12克,每日3次。(二)、葫芦汤:鲜葫芦60克,或干品30克,水煎饮汤。适用于糖尿病生痈、长疖、口鼻中烂痛者。(三)、西瓜皮、冬瓜皮
各15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2次,有清热祛湿利水之效。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尿浊者。(四)、五豆汤:绿豆、红小豆、黑豆、黄豆、芸豆各等量(15克)。加水煎汤,吃豆喝汤。每日一剂。(五)、蘑菇:蘑菇培养液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常以蘑菇为菜,或煮汁饮服,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六)、山药100克,黄芪50克,水煎服,每日2次。(七)、猪胰玉米须汤:猪胰1个(洗净),玉米须30克,水煎,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糖尿病口干口渴者。(八)、鳕鱼。鳕鱼胰腺含丰富的胰岛素,将鳕鱼洗净,按常法烹熟食用或者煮汤食,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九)、活鲫鱼,绿茶各100克。将鱼去肠杂洗净,把绿茶塞入鱼腹内,置盆中上锅清蒸,不加食盐,熟后食用,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两段时间肌注Vb12,每次两周,一天一支,这很经济!)
四、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